對于無法正常經(jīng)口進食的患者來說,鼻飼管就像一條隱秘的 “營養(yǎng)生命線”,悄無聲息地將食物和營養(yǎng)送入胃中。但這條 “生命線” 究竟是如何 “鉆進” 鼻腔、完成使命的?今天就為你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在插入鼻飼管之前,醫(yī)護人員會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首先,會仔細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檢查鼻腔是否通暢、有無破損,口腔及咽喉部是否存在病變,還要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識狀態(tài)等,判斷是否適合鼻飼。同時,準備好合適的鼻飼管,鼻飼管有不同的材質和型號,常用的材質有硅膠、聚氨酯等,柔軟且對黏膜刺激性??;型號則根據(jù)患者年齡、病情等因素選擇,一般成人常用的是 8 - 12 號鼻飼管 。此外,還會準備潤滑劑、注射器、治療碗等物品。
在操作前,醫(yī)護人員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鼻飼管置入的目的、過程和注意事項,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爭取患者的配合。如果患者意識清醒,會指導其在置入過程中進行吞咽動作,以幫助鼻飼管順利通過咽喉。
確定插入長度:醫(yī)護人員會先測量鼻飼管插入的長度。通常采用 “眉心 - 劍突” 的測量方法,從患者的眉心經(jīng)耳垂到劍突的距離,就是鼻飼管需要插入的大致長度,一般成人插入長度在 45 - 55 厘米左右。確定好長度后,會在鼻飼管上做好標記。
潤滑鼻飼管:為了減少鼻飼管對鼻腔和咽喉黏膜的摩擦,會在鼻飼管前段涂抹適量的潤滑劑,讓它像穿上了一層 “順滑外衣”,更容易在體內(nèi) “行進”。
鼻腔插入:醫(yī)護人員會讓患者取半坐臥位或仰臥位,頭稍后仰。然后,將鼻飼管從一側鼻腔緩緩插入,沿著鼻腔底部輕柔推進。在插入過程中,會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果患者出現(xiàn)嗆咳、呼吸困難等情況,說明鼻飼管可能誤入氣道,會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新插入。
通過咽喉:當鼻飼管插入到 10 - 15 厘米,接近咽喉部位時,會讓患者做吞咽動作(如果患者昏迷,可將其頭部托起,使下頜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通道的弧度)。吞咽動作就像給鼻飼管 “搭了一把手”,借助吞咽時食管的蠕動,順勢將鼻飼管送入食管。
繼續(xù)深入至胃部:鼻飼管順利通過咽喉后,會繼續(xù)緩慢插入,直到達到之前標記的長度。這時,需要確認鼻飼管是否在胃內(nèi),常用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用注射器連接鼻飼管,回抽看是否能抽出胃液;二是向鼻飼管內(nèi)注入 10 - 20 毫升空氣,同時用聽診器在胃部聽診,能聽到氣過水聲則證明在胃內(nèi);三是將鼻飼管末端放入盛水的治療碗中,觀察有無氣泡溢出,無氣泡溢出說明不在氣道內(nèi)。
確認鼻飼管在胃內(nèi)后,會用膠布或專用的鼻飼管固定器將其妥善固定在患者的鼻翼和面頰上,防止鼻飼管脫出。固定時既要保證固定牢固,又不能過緊壓迫皮膚。
完成固定后,鼻飼管就可以開始 “工作” 了。醫(yī)護人員或家屬會將食物和營養(yǎng)液通過注射器緩慢注入鼻飼管,讓它們順著鼻飼管 “流淌” 進胃里。每次鼻飼的量、速度和間隔時間都有嚴格要求,一般每次鼻飼量不超過 200 毫升,間隔時間不少于 2 小時,鼻飼的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患者惡心、嘔吐等不適。鼻飼前后,還會用適量溫開水沖洗鼻飼管,防止食物殘渣堵塞管道,保證鼻飼管的通暢,以便下次使用。
鼻飼管從鼻腔置入到胃內(nèi),看似簡單的過程,實則凝聚著醫(yī)護人員的專業(yè)與細心。它默默承擔著為患者輸送營養(yǎng)的重任,成為許多患者維持生命、促進康復的重要保障。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鼻飼管的材質和置入方法也在持續(xù)優(yōu)化,為患者帶來更安全、舒適的體驗。
151-8989-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