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時,避開血管和神經就像在人體 “叢林” 中尋找一條安全路徑,稍有不慎可能引發(fā)嚴重后果。醫(yī)生們憑借豐富經驗、先進工具和科學操作,為患者筑牢安全防線。
解剖知識與經驗判斷是醫(yī)生的 “指南針”。人體的血管、神經分布有規(guī)律,比如髂骨、胸骨、脊椎等常見穿刺部位,醫(yī)生對其周邊血管、神經走向早已爛熟于心。在選定穿刺點前,醫(yī)生會先用手觸摸患者骨骼,感受體表標志,結合不同患者的體型、胖瘦差異,大致定位安全區(qū)域。例如,在髂前上棘穿刺時,醫(yī)生會避開其下方和內側可能存在的髂外動靜脈分支;在胸骨穿刺時,會謹慎避開深部的心臟大血管。憑借多年臨床經驗,醫(yī)生能敏銳感知不同患者解剖結構的細微變化,提前預判風險。
輔助檢查手段如同 “透視眼”,幫助醫(yī)生精準鎖定位置。在穿刺前,超聲檢查常被用于明確穿刺部位血管、神經的具體位置和形態(tài)。通過超聲圖像,醫(yī)生能直觀看到血管的粗細、血流方向,以及神經與骨骼的相對位置,從而避開重要結構,選擇最佳進針路徑。對于復雜病例,還可能借助 CT 或 MRI 檢查,獲取更詳細的三維解剖信息,制定個性化的穿刺方案。
穿刺過程中的實時監(jiān)測是安全的 “雙保險”。穿刺時,醫(yī)生會緩慢進針,一旦針尖觸及血管或神經,患者往往會出現異常反應,如突然的疼痛、麻木或放射性的電擊感。醫(yī)生會立刻停止進針,根據患者反饋調整角度和深度。同時,醫(yī)生還會通過手感判斷針尖位置,若針尖碰到骨質,會感受到堅實的阻力;若誤入血管,則可能有落空感且抽出的液體顏色鮮紅(血液)。此外,在抽取骨髓或組織時,醫(yī)生會觀察抽出物的性狀,若抽出大量血液,說明可能誤穿血管,需及時調整。
從前期準備到穿刺操作,醫(yī)生通過扎實的解剖知識、先進的檢查工具和精細的操作技巧,多管齊下,盡可能降低損傷血管和神經的風險。每一次謹慎判斷與精準操作,都是為患者安全完成檢查、獲取準確診斷結果保駕護航。
151-8989-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