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清創(chuàng)縫合換藥包省不省事,用過的人一對比就知道。以前處理傷口,得自己往托盤里撿東西:先找碘伏棉球,再翻鑷子,縫合針和線還得單拿,有時候紗布忘了備,中途還得跑一趟。現(xiàn)在這包一拆,從消毒到包扎的東西全齊了 —— 鑷子尖是圓頭的,夾棉球不費(fèi)勁;縫合針和線提前穿好了,不用自己穿針引線;連剪紗布的小剪刀都帶著,刃口還挺鋒利,剪繃帶不打滑。尤其是在急診,病人疼得直咧嘴,哪有功夫慢慢湊器材?這包拆開就能上手,少說能省個三五分鐘,對醫(yī)生對病人都是解脫。
而且它省的不光是時間,還有心思。以前配器材總怕漏東西,比如忘了帶消毒用的酒精棉,或者縫合針型號不對,來回折騰耽誤事。現(xiàn)在這包是標(biāo)準(zhǔn)化配的,每次打開都一樣,不用擔(dān)心少這少那,新手用著也不容易出錯。就像給小傷口換藥,包里的紗布大小正合適,不用自己剪,碘伏棉球的量也夠,擦兩遍傷口還能剩下倆,順手把周圍皮膚再擦一遍,干凈又方便。
但要說踩坑,也不是沒有。最常見的是鑷子的問題,有的包為了省成本,鑷子柄做得太細(xì),戴著手套捏著費(fèi)勁,稍微用點(diǎn)力就硌手,夾棉球時還容易打滑掉地上,只能扔了換新的。還有縫合針線,有的包配的線太硬,穿皮膚的時候特別費(fèi)勁,病人疼得嗷嗷叫,醫(yī)生手也酸;針倒是夠尖,但有的針尾沒處理好,穿線的孔太鋒利,線容易被磨斷,縫到一半線斷了,那才叫糟心。
消毒用品也容易出岔子。有些包的碘伏棉球看著挺大,其實(shí)里面水分少得可憐,擦兩下就沒碘伏了,傷口邊緣消毒不徹底,心里總犯嘀咕。反過來,有的棉球濕得能滴水,擦完傷口流一灘,還得用干紗布吸半天,不然沒法縫合。更麻煩的是紗布,有的包給的紗布太稀疏,滲液多的傷口一敷就透,得疊好幾層用,包里那幾塊根本不夠,還得自己再加。
包裝設(shè)計也有坑。有的包拆開時特別費(fèi)勁,邊緣的膠黏得死死的,使勁扯吧,怕把里面的東西帶出來掉地上;不用力吧,半天撕不開,急著處理傷口的時候能讓人冒火。還有的包為了塞得多,把東西壓得皺巴巴的,鑷子和剪刀纏在一起,拿出來還得捋半天,無菌操作的時候總擔(dān)心碰到外面,心里不踏實(shí)。
另外,這包看著啥都有,其實(shí)靈活性差。比如處理小傷口,用不上里面的縫合針,可拆開了就得全拿出來,最后大半包東西都浪費(fèi)了。有的包尺寸也不合理,給小孩用吧,紗布太大,剪成小塊又麻煩;給大面積傷口用,鑷子又太短,夠不著深處,還得換長鑷子。還有保質(zhì)期的問題,有的包放久了,里面的棉球會變干,膠帶也會失去粘性,用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急著用又沒替換的,能把人急出汗。
總的來說,這包確實(shí)能省不少準(zhǔn)備時間,尤其適合緊急情況和新手用,但那些細(xì)節(jié)上的坑 —— 比如工具不好使、耗材不合適、包裝太麻煩 —— 也真能讓人在干活的時候添堵。用的時候多留意下,比如先看看里面的鑷子順手不,棉球夠不夠濕,提前心里有個數(shù),能少踩不少雷。
151-8989-6363